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53篇
  免费   1875篇
  国内免费   2428篇
林业   6859篇
农学   4762篇
基础科学   3290篇
  2780篇
综合类   37354篇
农作物   2589篇
水产渔业   3556篇
畜牧兽医   15099篇
园艺   8363篇
植物保护   2304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824篇
  2022年   1002篇
  2021年   1196篇
  2020年   1393篇
  2019年   1781篇
  2018年   966篇
  2017年   1554篇
  2016年   2022篇
  2015年   2459篇
  2014年   4277篇
  2013年   3949篇
  2012年   5586篇
  2011年   5532篇
  2010年   5172篇
  2009年   5325篇
  2008年   6251篇
  2007年   5220篇
  2006年   4474篇
  2005年   4465篇
  2004年   3696篇
  2003年   3804篇
  2002年   2114篇
  2001年   2114篇
  2000年   1616篇
  1999年   1120篇
  1998年   1137篇
  1997年   931篇
  1996年   966篇
  1995年   877篇
  1994年   817篇
  1993年   751篇
  1992年   630篇
  1991年   687篇
  1990年   544篇
  1989年   507篇
  1988年   146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115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65篇
  1983年   70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53篇
  1980年   43篇
  1979年   23篇
  1965年   24篇
  1958年   19篇
  1957年   78篇
  195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慧  马鹏程  薛啟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195-198,213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以及各高度的垂直速度、位涡、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4d至前2d对流层顶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并于暴雨发生前2 d降至最低,最低为14.6 km,相反地,对流层顶温度在暴雨发生前5 d至前2 d开始上升,并于暴雨发生前2 d升至最高,可达-65.6℃.对流层顶高度在暴雨发生前2 d的空间形变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上,高度的经向梯度变化比纬向梯度变化明显;从纬向看,暴雨发生前2 d,2 PVU等位涡线可以向下发展至380 hPa附近,凹陷最明显,即暴雨发生前2 d平凉地区对流层顶会出现折卷现象,暴雨发生当天,上升运动最强盛,最大垂直速度可达-0.3 Pa/s;对流层顶高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由高层向下侵入的高位涡冷空气及对流层顶折卷过程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对流层顶附近异常信号对暴雨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2.
李清顺    王得军    孙景梅    刘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59-166
利用重庆市南川区马尾松解析木数据,选择合适的导向曲线方程,建立基于导向曲线的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模型,并对立地形的适用性进行说明。根据散点图和三倍标准差对解析木数据进行了选择,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圆盘记录对。采用5种常用的经验生长方程对年龄-树高、胸径-树高进行拟合,根据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ES、 AIC、方程的参数变动系数以及拟合曲线对方程进行选择;根据选定的方程,求出其连续生长量方程和平均生长量方程,并采用matlab绘制出其曲线方程,根据连续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次相交后的下一个龄(径)阶,选择出基准年龄(胸径);利用标准差调整法进行编表,编表后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的表达精度在95%水平下显著,平均总相对误差和相对总误差都<5%,而预估精度分别达到了99.18%和99.22%,说明所编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编表需要。根据导向曲线绘制生长量曲线方程的方法确定基准年龄和基准胸径的方法准确可行;由于龄阶和径阶的选择差异,导致立地指数级不同,同时影响了立地形与立地指数的编表质量;由于树木的生长特性,立地形在表示立地质量时,在林木的早期将会低于立地指数,在树木生长的中后期将会高于立地指数;立地形的适用性取决于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强,立地形就越准确,在选择合适的优势木的情况下,立地形可以取代立地指数来表示林地质量。  相似文献   
23.
针对大棚温度是一个离散的时滞系统,导致温度较难控制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滞后时间削弱器的模糊PID控制方法.首先,依据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大棚温度的数学模型,并将其视为纯滞后和一阶惯性环节的组合,进而在试验数据拟合的基础上确定模型参数;然后,采用模糊PID与滞后时间削弱器结合控制的方式,通过反馈的方式修订系统模型,以降低纯滞后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以某花卉大棚为例在MATLAB中进行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滞后时间削弱器参与控制的模糊PID控制系统能有效地改善滞后环节的影响,系统无超调、无稳态误差,上升时间比PID缩短73.4%,比模糊PID缩短26.9%,且在调节时间上,带滞后时间削弱器的模糊PID控制比传统PID和模糊PID分别缩短77.4%、79%.  相似文献   
24.
水稻穗颈穗是水稻上常发性的主要病害,特别是感病品种,在水稻杨花灌浆期遇雨,很容易发生穗颈瘟,一般减产1-2成,严重的达3成,甚至绝收,给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水稻穗颈瘟发生症状、发病条件,2020年铜陵市水稻穗颈瘟重发原因简析,初步探讨其防治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5.
通过不同用肥技术以及不同加工烘干温度,考察不同处理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复合肥、农户常规施肥处理浙贝母的产量最优,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复合肥处理的贝母在60、90 ℃烘干温度下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农户常规处理90 ℃烘干不合格,其他肥料处理的贝母在试验烘干温度下均合格。由此可知,大量使用氮素等复合肥及鸡粪等可显著提升产量,但高产的浙贝母质量容易达不到药典标准。烘干温度是影响浙贝母中贝母素含量的主要因素,随着烘干温度升高,浙贝母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的处理增多。  相似文献   
26.
为探究不同保存温度和反复冻融次数对鸭疫里默氏杆菌DNA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保存温度和反复冻融次数对不同浓度梯度组鸭疫里默氏杆菌DNA样品浓度及荧光定量Ct值的影响.根据Omp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产物大小为112 bp,退火温度为56℃.荧光定量循环阈值Ct值随DNA浓度的下降而升高.常温保存的DNA样品7 d后出现明显降解,保存温度为4、-20、-80℃时则对荧光定量PCR检测效率影响不大.较高浓度的A、B组DNA样品Ct值未受冻融次数的影响,而浓度较低的C、D组则在冻融21次后Ct值明显升高.研究建立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荧光定量PCR鉴定方法,Ct值随DNA浓度的下降而升高,DNA样品应低于4℃保存,低浓度DNA应避免反复冻融.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决马铃薯致病疫霉侵染马铃薯导致其死亡,进而造成马铃薯单位种植产量低的问题。本文从拮抗菌入手,归纳分析细菌类拮抗菌中的主要拮抗菌中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粘细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同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拮抗菌应用方面,可以采用多对一的新型平板对峙筛菌模式来模拟复杂条件下拮抗菌的拮抗作用,以期得到稳定的拮抗菌;并指出应从定植能力和根际微生物影响方面对拮抗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此外,提出未来对拮抗菌抑制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探究应从表型层面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面,以期能成功从源头找寻抑制马铃薯致病疫霉的答案。  相似文献   
28.
以泰山仙芝、龙泉119、韩芝1号灵芝为材料,研究母种培养基和4个原种培养基配方对灵芝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本地的灵芝品种为龙泉119;研究4个袋料配方对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产量的影响,若原种用量较多,原种培养基配方建议采用棉籽壳78%+麦麸20%+蔗糖1%+石膏1%及杂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栽培袋料建议采用杂木屑83%+麦麸15%+蔗糖1%+石膏1%,栽培的灵芝产量较高,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29.
以马铃薯品种荷兰1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秸秆+普通膜、小麦秸秆+降解膜、玉米秸秆+普通膜、玉米秸秆+降解膜4种覆盖材料对耕作层土壤温度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马铃薯出苗率均在91%以上,生长期的温度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小麦秸秆+普通膜的5 cm和10 cm地温低于其余3个处理。玉米秸秆+普通膜产量最高,达到55 300.0 kg/hm~2;小麦秸秆+普通膜商品率最高,为87.67%。综合分析,小麦秸秆+普通膜是适合当地一草三膜覆盖马铃薯种植的较为理想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3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精英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提出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设计意义、设计思路、选拔办法、考核办法、保障条件等内容。最后,对实践的经验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他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